公司业务
深化科创机制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中国联通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架构,构建高效运行的科研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联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组织,2021年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统筹科技创新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管理,加大研发投入。

  • 中国联通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推进中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要求,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截至2021年底,研究及开发费用47.92亿,同比增长61.7%。
  • 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及「赛马」机制,开展集团级技术攻关项目44个。
  • 从制度方面规范活动管理,发布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研发活动正负面清单等,建立科技创新流程体系框架。
  • 构建科技成果全过程统筹管理,完善科技成果登记、鉴定管理细则,建立涵盖各分子公司的科技成果专员机制。
  •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建立集团科技创新能力标准认证体系,引入海外高层次科学家。
加大科创激励力度

中国联通通过广泛调研和徵求意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2021年发放集团科技创新奖励7194.4万元,较2020年翻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

  • 增加战略性激励资源支持,包括产业链链长和技术策源地打造、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等。
  • 用好用活中长期激励政策,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分红激励,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中长期激励,探索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激励方式。
  • 强化科技创新激励导向,实施差异化激励资源配置,加大薪酬分配向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骨干人员倾斜力度。
强化科创生态合作

中国联通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发布了中国联通生态合作「火炬计划」,提出了「1+3+5+N」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围绕1张科创合作规划蓝图,建立联合研发、战略投资、平台合作3种合作模式,通过示范应用、规模推广、合作运营、研采协同、投业协同等方式提供5大赋能,以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产业示范基地、资本加持等N种形式,加速落地运转。与鹏城实验室、北京微芯区块链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东方航空等业界领先科研单位、高校建立了7个联合实验室,签署7个集团战略协议,积极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2021年12月,中国联通在2021年合作夥伴大会上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合作火炬计划」,赋能五大主责主业,夯实合作发展基础。同时,举行了智能超表面(RIS)技术联盟倡议和智慧超感知产业联合推进倡议发布活动。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合作火炬计划发布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只有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才能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中国联通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勇闯科技「无人区」,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挖掘数字技术潜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联通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承接国家项目

中国联通2021年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均已通过验收。

  • 在「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向中,牵头承担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安全可信的工业无源光网络架构与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和多尺度网络切片及智能适配技术等2项。
  • 联合合作夥伴承担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8项。
  • 牵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工业制造的5G业务研发与试验」取得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牵头国家重点项目

  • 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 「复杂、极端条件下的可靠5G通信与先进网络示范建设」项目,实现了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三赛区,对87个冬奥场馆及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张承高速(崇礼段)等重要交通联络线的5G连续覆盖,项目成果满足北京冬奥赛事期间通信需求。
  • 20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 「面向冬奥的高效、智能车联网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研发了5G智能车联网业务平台主系统,支持人-车-路-云协同、「5G+北斗」高精定位、无人驾驶车辆调度等功能,已在北京冬奥首钢园区完成无人接驳、流动售货、无人配送、辅助驾驶等十大场景的业务示范,项目成果预计将在北京冬奥赛事期间正式应用。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联通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一代网络、5G增强、大数据、车联网等领域加快锻长板。

新一代网络核心技术攻关

新一代网络核心技术攻关提出中国联通下一代网络创新体系架构(CubeNet 3.0),以邬贺铨院士、刘韵洁院士为代表的论证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具有前瞻引领性,有助于打造泛在、柔性、可定制、协同、智能和安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

跟踪前瞻性技术演进趋势

中国联通开展6G场景预研究,适度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等前瞻性技术。

  • 完成3项6G标准结项工作,2项立项工作,持续向ITU/IMT-2030/3GPP/CCSA等组织输入联通6G观点和研究成果。
  • 推进智能超表面技术原型系统联合研发,在怀柔外场进行端到端试验系统试验示范,推进成立智能超表面产业联盟。
  • 推进低成本、小型化、芯片化量子通信设备与传统通信网融合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量子通信系统安全性提升方案研究,完成量子密钥云平台原型开发。

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中国联通开展IT和CT领域现网供应链「卡脖子」风险分析,共梳理识别IT线主要风险点22个、CT线18个,分别针对各风险点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制定「降风险攻关」思路,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以降低风险级别。2021年围绕「卡脖子」风险,聚焦自主可控核心难点问题,投入研发经费近亿元启动了国产化替代领域的15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并结合所承担的国资委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输出「卡脖子」问题风险降级方案。

  • 推进网络智能化转型,研发网络AI测试床和MR智能建维辅助系统等,定义可度量的自动驾驶网络分级方法。
  • 构建宽带接入网的数字孪生模型雏形,实现接入网规建维营一体的互联网运营模式。
  • 自主设计研发IP网路由仿真系统,设计网络数字孪生系统架构原型,打造国家新区(雄安)数字孪生系统。
  • 举办2020AIIA杯人工智能5G网络应用大赛暨ITU AI/ML in 5G挑战赛及网络AI论坛。
  • 提供AI能力和应用,开放智能网络、感知分析、AI算法模型、应用服务等能力,重塑智能城市运营模式。打造优政城市新治理、惠民便民新服务、兴业升级新产业、宜居绿色新生态等应用,重塑市民体验。

车联网核心技术攻关

「车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围绕5G专网能力、边缘协同计算、安全可信终端、共性能力聚合、能力开放服务、泛在场景运营等六大类关键问题,开展「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顶层架构设计,打造「1张智能融合网络、1个共性服务平台、2种车路智能终端、N类协同服务场景」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成果已在2021中国联通合作夥伴大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发布。

  • 基于项目攻关成果,中国联通加入「中央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并获选理事单位。
  • 依讬核心攻关任务应用示范基地-天津海教园示范基地,中国联通牵头报送的《基于行业专网的5GV2X车路协同先导应用》项目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2021年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徵集大赛行业虚拟专网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 与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作搭建全国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备的5G/MEC车路协同测试床,共同成立「5G车路协同联合测试研究中心」。
加大基础软硬件领域研究

中国联通在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领域加快补短板,提升终端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破解缺芯、核心技术和核心元器件等问题。2021年主要围绕CT和IT自主可控,以及5G、光网、云网一体、数字化创新、互联网化转型、安全等领域,开展差异化竞争能力创新。

  • 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如国内首台使用国产化核心器件的毫米波微站、国内首个基于国密新型公钥认证技术实现的轻量级物联网TLS传输协议、基于自研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白盒路由器、自主可控通信云的技术体系和相关标准、业内首个无预置号码的模卡一体蜂窝网络模组等。
推动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中国联通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投入强度,推动云大物智链安等方向基础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夯实云大物智链安基础能力平台,加大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自研产品供给,打造综合数字化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上台。

  • 云计算领域,支持虚拟化、云原生双引擎算力基座实现商用,实现10万级容器调度能力。

在2021年中国联通合作夥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正式宣布联通云全面升级,云计算业务品牌全面焕新。升级后的联通云,可以提供280多款IaaS和PaaS产品,满足通用场景下的客户上云需求。中国联通基于联通云3.0操作系统的核心基座能力,打造物联感知云、数海存储云、智能视频云、智链协同云、5G边缘云、自主可控云、混合云七大场景云,为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提供可靠助力。

全新发布「联通云」品牌

  • 大数据领域,开展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交换技术和超大规模任务分布式调度技术创新,实现对PB级数据量的支持。
  • 物联网领域,自研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雁飞智连-承载连接数1.6亿个,超越Jasper成为连接主力承载平台。
  • 区块链领域,联通链BaaS平台增强跨云跨链服务能力,支持与联通沃云、阿里云、腾讯云等多个云计算平台和XuperChain、FISCO BCOS等多种区块链框架的融合服务。
  • 安全领域,加强物联网安全创新,实现大网加密攻击流量高效检测技术支撑https协议元数据及镜像流量平均检出率85%。

2021年中国联通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27家单位共同签订倡议书,发起成立了「长安链生态联盟」,同时还作为理事单位加入了「中科协工程师联合体」,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加入「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

参与国际与行业标准制定

中国联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组织和标准制定,覆盖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信息安全等公司战略发展领域,有力推动了公司前沿研发成果的标准化,提升了产业影响力和国际网络空间话语权。

  •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修订专利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和高质量创造。
  • 2021年主导国际标准新立项33项,主导国际标准发布25项。
  • 推荐专家竞选3GPP和ITU-T的管理层职位并成功新获得3个席位,在ITU-T、3GPP、GSMA、Linux Foundation、OpenInfra等多个重要国际标准组织和开源社区的在任职位超过100个,其中重要管理层职位20余个。
  • 通过运营「中国联通标准化」微信公众号,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普及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开源社区的最新进展。
  • 在3GPP、ITU-T、GSMA、ETSI、BBF、O-RAN、TIP等重要国际标准组织均有主导立项和结项成果。
  • 主导项目「中国联通智能城域网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中国通信学会一等奖。
数字转型赋能使能

中国联通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智慧中台打造成为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激发数据活力,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央企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巩固数字能力优势

2021年,中国联通坚持集约化和自主研发,升级智慧中台,拉通整合共享全国全域核心业务、核心能力、核心数据、核心流程,将智慧中台打造成为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推进业务运营数字化、网络运营智慧化、运营管理数字化、数据赋能场景化,做强联通智慧大脑。

打造统一数字化底座

中国联通统一数字化底座进一步夯实,有效支撑全集团研发、运维及能力共享。

  • 涵盖6大数据中心、3.6万+结点,三大架构(X86/ARM/OpenPower)、容器双擎(Mesos/K8s),虚裸双机,实现BMDOE全域拉通,支撑1,043个云上应用、1万人云上研发和2.5亿行云端代码、1,500+开放能力和日均11亿次能力调用。

建设五大中台

中国联通完成48个中心、6个平台、9项能力建设,实现订单实时调度、产品一点发布、网络资源可视、数据全面上云。

  • 聚焦8类16个核心业务场景,31省全部完成业务贯通测试,保障了业务的端到端可用。试点15省集约运营,实现研发、生产、运营一盘棋。

山东联通基于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科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水、固废、环境综合执法、环境监测等业务的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提高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实现综合决策科学化、环境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业务管理信息化,初步实现山东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成效。

中国联通生态环境数据中台架构图

构建智慧大脑

中国联通打造联通智慧大脑并通过合作夥伴大会对外发布,为智慧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 实现核心业务系统100%集约。
  • 实现10010热线100%集约。
  • 实现智慧中台100%建成。

在2021年中国联通合作夥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副总经理何飈正式发布联通智慧大脑产品。「联通智慧大脑」致力于建成有行业标志性、引领性的类脑化智能中台与超算化云网引擎,构架起高速泛在、云网融合、算网一体、安全可信、智慧敏捷为特色的场景化、智能化中枢神经。联通智慧大脑,对内实现智慧运营千场万景贯通,对外实现敏捷赋能千行百业融通。

联通智慧大脑发布

上海联通构建网络智慧运营大脑,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颠覆性变革,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以资源和数据作为数字孪生基础,通过数智规则构建「网络大脑」决策能力,目前已覆盖1397个场景,3万余条规则,同时聚焦关键业务、关键流程以场景化改造为抓手,推动运营模式变革网络事件自动处置率达99.625%,全面赋能网络数字化运营。

智慧运营体系架构图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中国联通做活大数据,发挥数据和技术要素价值,围绕城市治理、人口、经济、就业等领域,政务、应急、生态、文旅、交通、农业、工业、住建、金融等重点行业,坚持自主研发,打造重点行业数据平台与应用产品。

  • 中国联通依讬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可视化优势,落地浙江、海南、安徽等多个省级数据安全项目,其中《海南政务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被评为「2021十大『数字政府』样板工程」。
优化产业创新布局

中国联通一体化布局创新研发能力,积极申请和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聚焦重点区域探索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完善产业创新布局。

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

中国联通发挥央企创新主体作用,积极申请和参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牵头组织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覆,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期内,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以及网络宽带化和软件化转型机遇,在新型网络体系架构、移动与固定宽带关键技术、高清视频宽带应用等方面实现聚焦突破,积极参与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冬奥和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战略与工程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后续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强化自身建设,加大研发资源投入,聚集新型网络架构、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技术,结合公司新战略,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打造产学研用联合体

中国联通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陕渝等重点区域,积极探索布局央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2021年在西安和重庆设立西部创新研究院和重庆5G融合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用创新模式。

2021年4月,中国联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充分利用陕西高校资源,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成立西部创新研究院。2021年9月6日,中国联通西部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围绕联通产业链,布局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创新链条,打造人才、技术、产品和业务等要素资源集聚、创新生态、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的协同创新平台。

回到页首
Cookies和私隐声明

我们使用cookies来提升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这些cookies。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s以及了解如何更改Cookie设置的更多资料,请仔细阅读我们的私隐政策

接受并关闭